2024年3月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了《池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皖政秘〔2024〕53號,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我市第一部覆蓋全域全要素、“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意義重大。現解讀如下:
一、決策背景和依據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19〕87號)、《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全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辦〔2019〕32號)、《自然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的通知》(自然資發〔2022〕186號)精神,我市于2019年10月底啟動了《規劃》的編制工作。
二、制定意義和總體考慮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是對《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和《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落實和深化,是完善安徽省“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環節,也是池州市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制定的空間發展指南、可持續發展的藍圖。
《規劃》積極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緊扣落實安徽省打造“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建設“七個強省”奮斗目標,對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提供指導并進行約束,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保障。
三、研判和起草過程
(一)基礎研究。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重點推進規劃前期基礎研究工作。一是完成“雙評價”“雙評估”工作。在此基礎上,全面摸清家底、深入分析現狀、明確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的重點;二是開展重大專題研究。完成《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中的池州市發展戰略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池州市國土空間支撐體系研究》等11項重要專題研究。
(二)“三區三線”劃定工作。2022年5月至9月,按照部、省要求,指派專人、形成工作專班,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2022年9月28日,全省“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含池州市)獲自然資源部批準(第一批),并正式啟用。“三區三線”劃定成果正式作為池州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過渡期建設項目用地組卷報批的依據。
(三)規劃成果。2022年10-12月,在基礎研究和“三區三線”劃定基礎上,通過與江南集中區、平天湖、經開區、高新區以及杏花村管委會等部門多方對接,完成池州市中心城區用地布局方案,形成《規劃》成果。
(四)意見征詢。2023年1月4日-2月3日期間,進行《規劃》批前公示,征求公眾意見;1月9日以及2月6日,就規劃內容開展市直部門專題對接會,書面征求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直部門等44個單位意見;期間同步征求了蕪湖、宣城、安慶、銅陵、黃山等5個相鄰地市意見。編制團隊根據反饋意見,多次對《規劃》文本予以修改完善。
(五)會議審查審議。2022年12月15日,《規劃》通過市級組織的專家論證。2023年2月21日,池州市政協主席會議專題聽取《規劃》匯報,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3月6日,市政府第十三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3月13日,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3月16日,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
(六)省級審查。2023年6月26日,《規劃》通過省自然資源廳組織的專家評議。《規劃》共收到省規劃委員會成員單位48條意見,均已采納修改落實。
(七)獲得批復。2024年3月2日,《規劃》經省政府正式批復實施。
四、規劃目標
《規劃》緊緊圍繞城市核心功能定位,著力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加強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到 2035 年,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為建設長三角中心區現代化城市、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核心城市、省際毗鄰區域中心城市筑牢基礎;到 2050 年,全面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支撐建成宜居韌性智慧的長三角中心區現代化城市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
五、規劃主要內容
《規劃》共十一章54節,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附表、圖件、說明、專題研究報告、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相關成果等,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內容:
(一)明確規劃目標。《規劃》緊緊圍繞“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皖南文化綠色城鎮聯動區、長三角中心區城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功能定位,提出到2035年的規劃目標,并展望到2050年的規劃目標。
(二)強化底線約束。嚴格落實上級下達的三條控制線劃定及管控要求,樹牢國土空間規劃底線,規劃期內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40.27平方千米,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003.57平方千米;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2640.02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不高于238.17平方千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
(三)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落實安徽省“一圈兩屏三帶五區”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尊重自然地理格局,全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深化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以三條控制線為剛性約束條件,構建“一原一屏多中心”結構清晰、特色鮮明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四)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科學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定期開展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及時拓展和更新各級歷史文化保護遺產范圍,夯實文化遺產保護空間基礎,增強文化遺產空間安全韌性。在保證歷史文化遺存真實性和完整性前提下適當發展文化旅游功能,更好地發揮文物、歷史建筑的公共文化屬性及社會價值。
(五)強化空間聯結和保障。保障武杭高鐵池州-黃山段、合肥-池州城際鐵路等高鐵通道建設;預留東至至鄱陽高速等新通道建設用地,進一步完善長三角高速公路網絡;推進九華山機場擴建,全面融入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優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強池州港與沿江上下游港口合作,優化中轉設施和集疏運體系,支撐江海聯運;加強市際聯絡線的升級改造,提升市際普通國省干線通行能力。
(六)提出規劃實施要求。建立“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統領,統籌各級各類規劃,構建“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的空間傳導體系,逐層分解落實國土空間總體戰略意圖,保障總體規劃確定的核心內容的有效傳導與實施落地。加強對區縣的規劃管控和指引。構建自上而下的傳導機制,逐級落實分解本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約束性指標、空間布局和重大任務。
六、創新舉措
(一)體現筑牢底線、綠色發展的理念。《規劃》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洪澇風險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等各類空間發展底線,夯實全市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國土安全的空間基礎。合理布局增量空間、優化盤活存量土地,推動土地綜合整治,探索資源緊約束下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二)貫徹“多規合一”的改革要求。《規劃》充分對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統籌交通、水利、能源、民生、產業、旅游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空間布局,充分發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空間類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
(三)積極塑造高品質國土空間。在市域層面,保障農業空間、保護生態空間、優化城鎮空間,塑造魅力空間;優化城鄉空間形態,促進山水文化景觀和城鎮鄉村融合發展,彰顯具有池州特色的城鄉風貌;在中心城區層面,按照“濱江環湖、組團布局、傳承歷史、體現生態”的規劃原則,構建“一江兩湖聯三片,山水人城繪四圖”的空間結構,形成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均衡、職住平衡、路網結構合理、藍綠空間連通的多中心、組團式空間布局;引入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合理安排居住用地,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推進“兩級中心”建設;系統建設公共開敞空間,穩步推進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和文化內涵。
(四)實現“數、線、圖”一致。用好省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一張圖”系統,全面提升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智能化管理水平。將《規劃》確定的各類空間布局、控制線、指標、名錄、清單等管控要求數字化,確保規劃目標能落地、可考核、可追責。
七、保障措施
一是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與管理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全面激發各級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切實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頭擔當作為,為加強規劃實施與管理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二是健全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建立規劃實施的部門溝通協商機制,協調解決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和修復中的相關問題,確保國家、省級、市級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
三是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在《規劃》指導下,科學編制縣、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為依托協調矛盾沖突。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八、解讀機關及聯系方式
解讀機關:池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咨詢科室:國土空間規劃科
咨詢電話:0566-28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