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持續推動“景村融合”“產村融合”“城鄉融合”“三治融合”,加快建設山水池州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
鄉村蝶變 向美而行
家門口的風景成了網紅打卡地 初夏時節,萬物競秀。距離牯牛降風景區僅2公里的石臺縣大演鄉新火村,群山環抱中,白色民居錯落有致;水泥路寬敞整潔,路燈佇立兩旁;文化廣場上,村民們或鍛煉身體,或閑話家常,處處洋溢著幸福與愜意的氣息。 “ 和美鄉村建設讓村子大變樣!路寬了,燈亮了,住著舒坦,游客爬完山也來我們村里轉轉。”村民檀世清笑著向記者分享村里的變化。自2023年入選安徽省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以來,新火村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生態資源,以產業富民強村為主線,以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基礎,流轉323畝土地,打造包含夜經濟核心區、濱水游樂區等七大功能區的和美鄉村項目,于去年年底投入使用。“項目落成后,人居環境改善了,游客多了,農家樂火了,還提供就業崗位,不僅帶動村民增收,村集體收入也增加了。”新火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紹軍介紹。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是“千萬工程”一項重要內容。放眼全市,像新火村這樣實現華麗轉身的村莊不在少數。良好的村容村貌,構成“景村融合”的底色。 目光向東,位于九子巖景區山腳下的青陽縣朱備鎮東橋村,通過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讓村莊變景點,不少村民把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打開致富的新門路。“起初回來開民宿,我心里直打鼓,就怕村里太冷清,沒人愿意來住。”村民黃喬嬌蛻變成民宿主理人,在自家院落里給賓客泡著當季新茶,她身后的池塘里,紅色錦鯉穿梭在蓮葉間。她自信地揚起嘴角,“過去一年里,我家民宿營業額接近120萬元。” 把游客“流量”變成“留量”后,當地民宿又開始琢磨新“玩法”。“我們可以融合鎮內各種業態,像老街村咖、東九華星野露營地、龍溪油坊等,與這些新場景之間相互分享客戶資源,增強游客體驗。”東九華民宿聯盟會長梁勝利說。 近年來,我市農文旅融合成效顯著:貴池區里山街道元四村、梅村鎮霄坑村,石臺縣磯灘鄉洪墩村等7個村獲評省首批“特色旅游名村”,另有多村入選省鄉村旅游“精品主題村”“特色美食村”。全市打造“少間·笙笙慢”“ 臥龍居”“半山腰”等20余個高端民宿品牌和“瑞昶·硒源康養度假酒店”“ 圣天地·臻硒度假中心”“云廬瑜伽靜養中心”等10余家高端康養中心。2024年,全市民宿接待游客217.5萬人次,營收7.538億元,“皖美休閑旅游鄉村”品牌效應凸顯。 產業落地,富民興村 家門口的“飯碗”香又甜 眼下正是金耳生長旺季,東至縣堯渡鎮管山村村民周清華一早出門,騎車幾分鐘就到了家附近的工廠上班。“過去常年在外務工,現在成為家門口的‘ 上班族’,能賺錢,也能學技術。”在村里的金耳智慧菌房示范基地,他向記者分享自己的返鄉心得。 2023年,管山村通過引進東至渡水金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堯渡鎮村興公司建設食用菌智慧菌房種植實驗基地,占地面積22.4畝,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該項目采取村企共建的經營管理模式,預計每年能為村集體增加50萬元收入,并提供30多個就業崗位。 “ 金耳是‘耳中貴族’‘菌中燕窩’,營養豐富,借合作企業的銷售渠道,村里金耳供不應求,村民也不愁沒班上!”管山村黨總支書記徐文忠說。 當下的廣袤鄉村,越來越多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在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時,正在重塑“鄉村經濟DNA”。 貴池區馬衙街道金山村村民方國英,種了半輩子田,這兩年成了“雙薪族”,既收地租又領工資。“我把家里5畝地流轉給村企金山暢通智慧農業公司,他們專業團隊進行機械化耕作、標準化種植,從沒想過種田這件事,這樣值得。”方國英說。 這兩年,金山村流轉承接本村和周邊村耕地10000余畝種植水稻和油菜,實現以金山為核心的區域“農業大托管”。“農戶每年能拿到土地流轉租金,有勞動能力者可進入農業公司務工,賺取薪金;到了年末,還能依據村集體收益獲得分紅股金。”金山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吳正德說,“大托管”打破了戶界、組界,由村里的農業公司對流轉土地進行全程管理,并聘請種糧大戶提供機械化服務,這種模式讓土地集中連片、統一經營,土地效益也因此躍升30%。 在取得初步成效后,金山村并未止步。今年,該村分層托管模式再升級,從育苗到加工全鏈條發力,現代農業發展格局正在加速成形。 產業振興路上,各村各有高招。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科科長王永偉介紹,我市深耕“一村一品”,先后培育出九華黃精、竹業、池州鱖魚等六大特色產業。去年,九華黃精、池州鱖魚、富硒三大產業年產值達120億元,同比增長50%,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德法并舉,文化潤心 家門口的“文化客廳”暖人心 在石臺縣西部黃湓河畔,素有“石臺糧倉”之稱的小河鎮東莊村,一座建筑面積1200多平方米的“硒閱·東莊”,以“多媒體+紙質書”的融合模式,為周邊群眾鋪就了一條家門口的“書香之路”。走進“硒閱·東莊”,2000余冊圖書整齊陳列,200多個舒適座位環繞其間,空調、飲水機等設施一應俱全。自去年建成以來,這里日均接待村民游客近百人,農家書屋、村史館、多功能活動室和觀影室成為最受歡迎的空間。“ 孩子放假就往這兒跑,有書看、有空調吹,還有志愿者幫忙照看,我們干活都安心。”村民彭大姐指著正在兒童閱讀區看書的孩子說,如今這里不僅是孩子們的“第二課堂”,更是村民的“文化客廳”。 文化潤心是“三治融合”的發力點,當文化“軟實力”轉化為治理“硬支撐”,自治、法治、德治的實踐便在各村落地生根。 每個月的4日、14日、24日,都是貴池區里山街道元四村黨委書記章謙的重要工作日。“過去村民有事找不到人,現在每月逢四就是‘全村大會’,誰都能說上話!”章謙介紹,村兩委依托傳承千年的《章氏家訓》,建立“黨委書記總負責、兩委成員包組、黨員骨干帶頭”的議事架構,讓說事會成為黨群“連心橋”,將德治融入基層治理。每當“逢四”的日子,該村25個村民組按片“赴約”,村民們圍坐村部會議室或田間地頭,把家長里短、發展難題等全擺上桌面討論。截至目前,已解決群眾訴求155件。 元四村的“逢四說事”讓村民自治疏通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而在九華山下的老田村,村民們則通過文化傳承找到了鄉村治理的另一條路徑。 位于九華山風景區九華鄉的老田村,即便在工作日仍游客如織。漫步青石板路,清澈的玉帶河穿流而過,2000余年歷史的古建筑群靜立河畔,訴說著歲月流轉。這座始建于西漢的古村落,曾因年代久遠而略顯破敗。 如何讓歷史“活”起來?如何讓傳統美德浸潤鄉村治理?老田村在文化傳承與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中找到了答案。“那些年,我們成立古村落保護發展協會,發動老人們聚在一起回憶往昔、講述村落故事,挖掘本土文化根脈。村民們深受感染,主動讓出河畔菜地,人人參與環境整治。”回憶往昔時光,老田村黨支部書記吳朝華感慨道。 如今,村里多處文物古建筑修繕一新,還衍生出古家具古陶展覽館等現代文教空間,依托老田吳家風文化打造的家風館,不僅成為村民處理糾紛、娛樂看戲的場所,也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感受吳氏家風文化。 在和美鄉村建設中,各村深度挖掘“詩文化”“孝文化”“舜耕文化”“陶公文化”“紅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內涵,加強對“目連戲”“儺戲”“羅城民歌”“青陽農民畫”等非遺傳承保護與創新表達。全市改造和新建農博館、村史館、文化大禮堂、文化大舞臺等場所和設施共14個,建設“硒閱”等公共文化空間12個,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正在形成。 從“千萬工程”到“和美鄉村”,從環境整治到產村融合,從文化浸潤到治理創新,近年來,我市堅持黨建引領、多方參與、系統施策,不斷健全黨組織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實現治理效能與群眾滿意度“雙提升”,一幅幅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池州大地上徐徐展開。 和美鄉村何其“美”?答案就在池州的山鄉田野之間。“我們將繼續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不斷放大優勢、補齊短板,推進‘景村融合’‘產村融合’‘城鄉融合’‘三治融合’,持續深化人居環境整治、切實抓好鄉村產業發展、積極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不斷提升鄉村善治水平,真正讓和美鄉村成為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彭永忠表示。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主辦單位: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單位:池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
皖ICP備2022012329號-1 網站標識碼:3417000002
皖公網安備 34170002000042號 本站支持IPV6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