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不斷優化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政策舉措,努力營造近悅遠來的良好人才生態— —
讓“千里馬”在池州競相奔騰
7月18日,由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工作局、團市委聯合主辦的“萬馬奔池”青年學子池州行活動舉行。圖為青年學子參觀池州市規劃展示館。記者 丁瑤 攝 今年3月,“萬馬奔池 菁英匯聚”池州市2025年“招才引智”高校行系列活動盛大啟幕,首站奔赴安徽工程大學,向莘莘學子伸出橄欖枝; 4月中旬,池州市2025年“萬馬奔池 菁英匯聚”春季校招活動走進東華大學,跨越千里的招聘專場座無虛席,池州企業與長三角高校人才的“雙向奔赴”溫情上演; 5月底,“宜業回池‘州’五相約”池州市2025年第三季人才招聘暨創業市集夜市在主城區清溪映月公園太白吉市拉開帷幕,以別開生面的形式,為人才與企業搭建交流平臺; ………… 今年以來,我市以一系列精彩紛呈的人才招引活動,譜寫出引才聚智的激昂樂章。 人才興則事業興,人才強則發展強。推進事業加快發展,歸根結底要靠人才筑基。近年來,我市堅定不移實施人才興市戰略,大力實施“萬馬奔池”人才計劃,不斷優化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政策舉措,努力營造近悅遠來的良好生態,讓越來越多的“千里馬”在池州競相奔騰,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傾心“引才”
打造人才匯聚“新高地” 對一座城市而言,人才是激蕩創新的源頭活水,是驅動發展的核心引擎,更是筑牢強市根基的關鍵支柱。在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池州對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池州對人才的重視和支持,讓我堅定了回國創業的決心。事實證明,這個選擇無比正確!”站在安徽歐泰祺智慧水務科技有限公司寬敞明亮的辦公區,回國博士汪書培感慨道。2019年,正是被池州“招才引智”的誠意深深打動,他帶著技術和夢想毅然回國,在池州開啟創業之旅。短短幾年間,公司不僅成為全市首家安徽省民用水表、燃氣表“二檢合一”改革試點企業,更在去年創下近1.6億元的產值,用傲人業績證明了“選擇池州”的正確。 像汪書培這樣的人才選擇池州,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池州不斷升級的人才政策“組合拳”。近年來我市迭代推出人才政策4.0版,圍繞產業、教育、醫療、文旅等重點領域,配套出臺20余項專項引育政策,精心構建起覆蓋面廣、含金量高的“1+N”政策體系,助力各領域人才建設齊頭并進、蓬勃發展。 在政策升級的基礎上,我市不斷拓展引才渠道,制定實施《關于大力實施“萬馬奔池”人才計劃加快打造區域性人才強市的若干措施》,精心組織“萬馬奔池”人才池州行系列活動,深入推進“五個一百”計劃,在全市掀起招才引智熱潮。今年以來,市縣(區)聯動開展海外博士科創行、中科大校友池州行等人才活動91場,舉辦重慶大學、東華大學、安工大等高校專場招聘71場,新引進產業領軍人才93人、高層次人才團隊12個、大學畢業生6443人。 人才隊伍的壯大,不僅需要廣納賢才開闊胸襟,更離不開本土培育的精耕細作。在九華山風景區費業朝名導工作室,一堂生動的“名師帶徒”課正在進行——年近七旬的全國優秀導游員費業朝精神矍鑠,將九華山千年歷史文化娓娓道來;臺下10余名學員全神貫注,沉浸在知識的海洋。 費業朝是九華山本土文旅專家,深耕行業40余載,是文化和旅游部“名導進課堂工程”導游員培訓教師。退休后,他發揮余熱,先后成立旅游文化工作室和名導工作室,致力于培養一批博學多才的文化旅游人才隊伍。“九華山需要高素質的本土文旅人才,這批學員都是好苗子,我一定要不遺余力地把他們帶出來。”費業朝滿懷深情地說。 費業朝工作室的“傳幫帶”,正是我市本土人才培育體系的鮮活寫照。為提升人才培養質效,我市建立“名師帶高徒”制度,打造“秋浦工匠”技能人才品牌,認定省、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66個,構建多領域的技能人才培育高地;精心遴選青陽農民畫等51個代表性項目,組織61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收徒授藝,形成“大師工作室+傳習基地+研學課堂”的立體傳承網絡,讓古老的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悉心“用才”
搭建人才成長“大舞臺” 用一賢人而群賢畢至,相一良馬而萬馬奔騰。如何讓人才擺脫“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困境,心無旁騖干事創業?我市以“搭平臺、建陣地、優機制”的務實舉措,為各類人才鋪就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 在安徽一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車間內,5條全自動生產線高速運轉,直徑3-6毫米的爆珠如流水般傾瀉而出。“這套自主研發的雙珠滴制系統,工藝精度已達國際領先水平,可對標森下仁丹‘雙晶球’產品!”總經理曹智琨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這位“85后”碩士研究生于2020年返鄉創業,從政策補貼到優質孵化空間,池州的全鏈條扶持讓他的創新創業夢想照進現實。如今,公司手握5項發明專利,通過技術革新將爆珠廢品率從5%降至1‰,生產效率提升近30%,一躍成為行業標桿。 人才的成長與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業平臺的托舉。池州市百通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構建起“政策+服務+空間”的立體生態,“不僅為人才創業提供場地等基礎保障,更主動對接政策資源,助力他們輕裝上陣。”公司負責人劉萬安介紹,目前該孵化器已培育18家企業“畢業”,創造產值超3000萬元。 高能級平臺是人才建功立業的主戰場。我市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大力實施高能級創新平臺擴量提質行動,先后組建江南輕合金新材料產業研究院等公共產業技術研究院3家,累計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33家。 在人才使用機制上,我市大膽突破、銳意創新。在安徽普洛蘭管道修復技術股份公司,市級產業人才黃錫明正帶領團隊對產品生產工藝進行優化。這位本科學歷技術骨干,憑借5年來在管道修復領域深耕細作積累的突出業績,通過企業舉薦成功躋身市級人才行列,同等享受高層次人才待遇。“正是有了這樣好的平臺和政策支持,才有我今天的成績。池州對人才的這份重視,讓我對未來的事業充滿信心,工作起來也干勁十足。”黃錫明的話語里,滿是對城市人才政策的認可與投身事業的熱忱。 為破除人才評價“四唯”傾向,發揮企業在人才評價方面的主體作用,我市探索建立了產業人才舉薦機制,完善舉薦、評價、研判、退出等制度設計,切實為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發展松綁。目前,57家舉薦企業已發掘99名實干型人才,其中39名專科以下學歷技能人才憑借精湛技藝脫穎而出,打破學歷門檻限制,真正實現“能者上、優者勝”。 此外,我市還架起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橋梁”。整合高校院所、行業協會等優質資源,組織10余場產學研對接活動,推動200多家企業與40余所高校院所“聯姻”。鼓勵高校和企業科研人才雙向“兼職”,從省內外高校院所首批遴選12名專家教授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幫助解決技術難題,實現人才價值與產業發展的雙贏。 暖心“留才”
優化人才服務“生態圈” 人才引進是起點,如何讓人才留得住、干得好、扎下根才是關鍵。我市在提升服務、優化生態上不斷加碼,努力營造近悅遠來的良好環境,讓各類人才感受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親切感和歸屬感。 來自浙江金華的胡雄廣,是扎根池州的優秀浙商代表。作為路飛鎂業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總經理,他見證了企業在池州的蓬勃發展——2023年,公司從浙江整體搬遷至青陽經開區,實現“當年簽約、當年投產、當年納規”的奇跡。談及池州的人才服務,胡雄廣感慨萬千:“企業創辦至今,青陽經開區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務。人才服務專員更是定期上門問需,無論是政策落地還是發展難題,都能第一時間響應解決,這份貼心讓我們能心無旁騖謀發展。” 在池州,與胡雄廣有同樣感受的人才不在少數。我市創新推出人才服務專員制度,先后選派兩批次共計78名人才服務專員下沉高層次人才所在企業,“一對一”開展政策解讀、待遇落實、人文關懷等定制化服務,切實打通人才服務“最后一公里”。 服務的溫度,更體現在制度保障的厚度上。我市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服務體系:健全黨委聯系服務專家人才制度,市領導直接聯系44名專家人才,縣區黨委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每人聯系專家人才2名以上;制度化舉行“池”久滿意人才面對面活動,現場傾聽意見訴求、解決實際問題,讓人才聲音有回應、需求有著落;定期開展人才服務綠卡申報工作,落實醫療保健、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保障措施;在池州先鋒網開設人才訴求反映專區,開通人才服務熱線,以“小切口”辦好人才實事,持續提升人才獲得感、滿意度。 從貼心服務到制度保障,從精準對接需求到優化發展生態,池州以實實在在的舉措,為人才搭建起安心創業、舒心生活的港灣。“我們將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持續深化實施‘萬馬奔池’人才計劃,以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著力點,強引育、強平臺、強政策、強生態,以‘一城真心’換‘一見傾心’,為人才工作引來‘源頭活水’,著力形成‘近者悅、遠者來’的生動局面。”市委人才工作局副局長劉煒表示。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主辦單位: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單位:池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
皖ICP備2022012329號-1 網站標識碼:3417000002
皖公網安備 34170002000042號 本站支持IPV6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