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牢牢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最大機遇,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 —
擁抱長三角 共贏大未來
圖為G60科創走廊池州(上海)科創中心。記者 張延鶴 攝
當一枚芯片從池州工廠下線,出現在江蘇的下游企業需要多久?當上海游客從家中出發,登上九華山需要多長時間?答案是最快僅需半天。今天的池州,與長三角城市間的“距離”正變得越來越近。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深入推進重點領域一體化建設,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5年來,池州上下牢記殷殷囑托,積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最大機遇,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與長三角地區各方面交流合作越來越緊密,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看產業:協同聯動,優勢互補
八月的池州,暑氣正盛,生產建設如火如荼。位于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的翊騰電子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翊騰電子)訂單充足,生產線處于滿負荷狀態。
“我們產品主要銷往長三角地區,今年公司訂單形勢很好,工人們都在加班加點忙生產,前7月的營業額已經突破1.5億元,全年目標突破3億元。”翊騰電子廠長胡年玉說。
翊騰電子是一家從江蘇昆山落戶到池州的企業,主要生產新能源電池組件、汽車零部件以及電子連接器組件,去年9月份試生產以來,發展勢頭十分強勁。由于公司產品主要原料是鋁合金和銅鋁復合材料,布局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成為公司一項重要的戰略決策。
“這里有30多家鋁基新材料企業,可就地為我們提供原材料,這樣不僅節約生產和運輸成本,還有助于我們從源頭把控產品品質。”胡年玉表示,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產業基礎與翊騰電子高度契合,在池州布局生產基地,有利于公司長遠發展。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不斷向縱深發展,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讓池州加快融入長三角產業協同分工體系。近年來,我市立足新興產業布局,繪制“招商路線圖”,匯聚各方資源和力量,深度融入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吸引了一大批企業投資池州、逐夢長三角。
上海五星銅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6.3億元,在池州高新區創立了安徽金池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池新材料)。“上海總部看中了池州的區位交通、承接潛力、產業政策、上下游鏈條等優勢,投資池州對升級擴大產能具有重要意義。”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慶健說。目前,金池新材料已與園區內起帆電纜、金有新材料等多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產業鏈、供應鏈得到進一步穩固。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池州的優勢在于生態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交通區位優越、后發優勢明顯,而長三角先發地區高校、人才、技術、產業等方面優勢突出,促進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聯動對池州產業升級至關重要。
如何打破科技成果轉化區域壁壘、形成優勢互補?池州通過建立“科創飛地”,從“飛入地”汲取技術、資金、人才等創新資源,推動本地產業發展。
2023年底,池州在上海松江創立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池州科創中心(以下簡稱池州科創中心),聚焦池州半導體、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打造池州在滬的研發創新、產業孵化、招才引智和開放交流中心。
安徽華迅科技有限公司在池州科創中心成立了研發中心,借助“科創飛地”之力,加強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致力于在市場競爭中處在前列。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縱深推進,這種“研發在上海、生產在池州,孵化在上海、轉化在池州,前端在上海、后臺在池州”的生動局面正加速形成。
一個個項目簽約落地,一家家企業做大做強,一批批創新要素加速集聚… … 現在的池州加速嵌入長三角產業鏈條,從“單方承接”到“招大引強、招新引優”,直至“協同互補”,深度融入長三角“生態圈”。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全市新引進滬蘇浙億元以上項目超200個,在建滬蘇浙億元以上項目實際到位資金超600億元。
看交通:內暢外聯,互通有無
“現在池州與長三角城市群的交通體系越來越完善,前往這些地方洽談業務非常方便。”安徽鉅芯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孫根說。
“ 這兩年非常流行帶著寵物去旅行,池州無疑是一方好去處。”今年夏天,合肥游客汪向陽在手機上訂好高鐵票,帶著他的金毛犬“閃現”池州,在青山綠水間享受清涼一夏。
“ 如今交通很方便,我們家早上摘的辣椒,下午就能擺上江蘇、浙江等地攤位。”進入八月,石臺縣七都鎮八棚村椒農朱治水家的高山辣椒又紅了,一家人迎來了豐收的季節。
……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格局中,池州致力于打造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示范區、長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重要休閑康養地、長三角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供應地,便捷的交通條件是重要的前提。
去年4月26日,隨著“復興號”智能動車組G9298次列車從九華山站發出,標志著正線全長125公里的池黃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這條橫貫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核心區,串聯起皖南最美區域“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高鐵,補齊了長三角高鐵大環線(以下簡稱大環線)最后一環。
大環線長約1200公里,跨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串聯起長三角多個重點城市和景區,有效縮短了城市間的距離,使得區域內的交流實現互聯互通。市發展改革委鐵建處副主任吳孟秋表示,池黃高鐵建成通車后,對于完善區域鐵路網布局、加快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促進池州經濟社會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今年4月26日,池黃高鐵迎來了開通一周年,僅新建的九華山站就累計接發旅客142萬人次。
近年來,我市以交通互聯互通為突破口,緊緊圍繞高質量交通一體化發展需求,積極謀劃、推進一批交通項目,努力成為長三角與武漢都市圈交匯的重要節點。
2022年,德上高速池祁段通車;去年,九華山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完工,新航站樓投入使用;今年,池州長江公鐵大橋正在加緊建設中,朝著通車的日子邁進… …
放眼未來,我市將持續完善通道平臺建設,加快推進池宣高鐵、池九高鐵等一批重大鐵路項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設S358青陽至紅石、G236殷匯至查橋等國省干線公路,同時深入實施通江達海工程,推動“多式聯運”、智慧港區、港航一體化發展,全力融入長三角高等級航道網,池州與長三角的“距離”將進一步縮短。
看民生:資源共享,親如“一家”
在池州市政務服務中心二樓的長三角“一網通辦”窗口前,上海知青孫德舜老人長舒了一口氣,困擾他多年的材料填寫難題,終于徹底解決了。
“孫老,您看屏幕,咱們現在連線上海的審核員,她一步一步教您填。”在工作人員王晶的幫助下,老人通過長三角“ 一網通辦”遠程虛擬專窗發起遠程服務呼叫請求,依托遠程音視頻、屏幕共享等技術,審核員“手把手”指導老人完成信息填報。遇到不懂的問題,老人還隨時提問,并得到解答。
“ 過去郵寄材料時,時常因為填寫錯誤被退回,來來回回折騰,耗時又耗力。”孫德舜老人感慨道:“現在這技術真方便,就像上海的同志站在我跟前幫忙一樣,再也不怕填錯表了。”
這樣的便利,來自長三角的數據共享。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政務服務指導科工作人員徐暢介紹,池州與滬蘇浙建立了數據共享互信機制,靠數據“無感漫游”就能坐享“同城服務”。
據了解,早在2019年,我市就在安徽政務服務網池州分廳上線了長三角“一網通辦”專欄。起初,專欄僅提供30項企業事項、21項個人事項的異地就近辦理服務,以及9類電子證照的共享互認。短短6年時間,服務事項已躍升至176項。
讓“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長三角一體化的紅利不僅體現在政務服務的便捷上,更滲透到關乎生命健康的醫療領域。自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與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建立合作關系以來,上海瑞金醫院胸外科專家金潤森便開啟了每月一次的“跨城上班”。
“ 現在我已經習慣這種‘跨城坐診’,特別是能利用我們的技術,幫助更多患者解除病痛,是我們醫者最幸福的事。”金潤森表示,得益于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醫生正加入到“跨城坐診”的隊伍,讓優質醫療資源能夠惠及更多群眾。
這樣的醫療協同在池州早已不是個例。我市推動11家醫院與長三角高水平醫院合作,與上海華山醫院等29家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池州市醫學科學研究院、上海市兒童醫院池州診療基地相繼揭牌成立,讓池州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得到高水平診療服務。據統計,今年1至7月,長三角專家來池診療達730人次,服務群眾超1萬人次,指導開展復雜手術907臺,池州人民“家門口看名醫”正成為現實。
除政務服務與醫療資源聯動共享之外,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溫暖觸角還在不斷延伸。市教育和體育局與上海長寧區體育局、松江區教育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推動本地10所中小學與松江10所優質學校結對共建,貴池區幼教集團加入長三角學前教育發展聯盟,教師互派、課程共享成為常態;推進長三角地市職工療休養互認互送,與寧波、蘇州等市簽訂合作意向書,靈秀九華山、詩意秋浦河成為長三角職工的“療愈勝地”;與安慶深化擁江發展合作,在公積金互認、稅費、醫療等領域實現便利共享;與蕪湖簽訂產業合作協議,在產業科技創新、智算服務等五大領域協同發力… …
數據互認打破了地域壁壘,專家下沉架起了健康橋梁,資源共享拓寬了發展視野,這些具體而微的變化,讓群眾“ 親如一家”的獲得感與日俱增,也讓池州在區域協同發展的浪潮中,書寫出溫暖而扎實的民生答卷。
風從海上來,潮涌長三角。池州將繼續牢記囑托、砥礪前行,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堅定不移抓機遇、迎挑戰、強優勢、促發展、增實力,用足用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勢能,以“上進生”的奮斗姿態,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展現池州更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