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游客在石臺縣怪潭景區漂流戲水,感受青山綠水帶來的清涼。通訊員 何清 攝
山水池州出好水,特別是在位于皖南山區的石臺縣,秋浦河在群山之間蜿蜒流淌,山泉水從山澗石縫中汩汩涌出,流向廣袤田野,流進工廠車間,沿著生態價值轉化的軌跡完成“生金”蛻變:它既是瓶中流淌的富硒寶藏,也是驅動電站的綠色能量,更是串聯起山水與鄉愁的文旅紐帶。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一滴水正以多元姿態,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水產業:從富硒清泉到“液體黃金”的華麗轉身
秋浦河的晨霧尚未散盡,大演鄉永福村的鄉村振興產業園已機器轟鳴。安徽氫硒康泉水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地下巖層滲出的涓涓細流,經過殺菌工序凈化,在全自動灌裝線上完成吹瓶、灌裝、封口,最終變身為一箱箱包裝精美的瓶裝飲用水,即將發往上海、南京等長三角城市。
“10年前,我們開展了一場尋水之旅,足跡遍布全國2600多個水源地,最終選擇在石臺投資硒泉產業,就是看中了這里優質且豐富的水資源。”公司董事長趙立新對石臺的水贊不絕口。2022年,剛剛落戶石臺的這家企業產值僅有300萬元,去年就躍升至1000萬元,今年有望邁入規模以上企業行列。
看著清澈的河水倒映著現代化廠房,永福村黨支部書記吳團結總會想起五年前的場景——那時這里還是一片采沙場,渾濁的河水裹挾著泥沙,連岸邊的草木都蒙著一層灰。“以前,大家環保意識淡薄,在河里隨意采砂,資源被無序開發,河水渾濁不堪。”
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石臺縣意識到無序采砂對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砂場被全面取締。但砂場取締后,新的問題接踵而至:生態紅線不可觸碰,多數工業項目難以落地,如何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好產業,是石臺縣亟待破解的課題。
轉機還是在“水”上:石臺縣坐擁豐富的水資源,群峰環抱、溪流縱橫,宛如一座天然生態寶庫,每年18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奔涌不息。秋浦河作為石臺的母親河,其石臺段終點國控斷面水質常年維持在Ⅰ類,國控、省控考核監測斷面地表水以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達100% 。
“石臺的水,富含硒、鍶、鋰等多種微量元素,這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寶藏。優質水源就是最珍貴的生態資產,為何不把‘賣水’做成產業?”石臺縣科技工業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舒志勇介紹說,“我們依據自身優勢,將目光聚焦于水產業,尤其是硒泉產業,致力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 以水興業”的思路逐漸清晰:不搞大開發,只做精培育,讓每一滴水都帶著生態價值流向市場。為加速推進硒泉產業發展,石臺縣委、縣政府出臺了《石臺縣富硒特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從技術研發到市場拓展全程護航,13家硒泉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在青山綠水間,形成年產能近200萬噸、綜合產值1.48億元的產業集群。最貴的康泉氫硒飲用水,一瓶400毫升市場價在15元左右,石臺人把它稱作“液體黃金”。
現如今,這滴水的“生金”半徑還在持續擴大。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與精益求精的品質把控,石臺硒泉不僅暢銷全國各大城市商超、電商平臺,更成功叩開國際市場大門,其身影已遠達日本、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
水項目:從山間流水到“能量銀行”的價值躍升
今年6月,總投資78.95億元的石臺抽水蓄能電站傳來捷報——歷經597天攻堅,這座深藏山腹的“超級洞室”地下廠房正式開挖完成,這標志著電站建設從“破巖攻堅”邁入“智能澆筑”新階段,主體工程進入核心樞紐建設的關鍵期。
沿著長達1.7公里的進廠交通通道,來到位于地下深處的施工區域。寬敞的地下廠房里機器轟鳴,工程車輛穿梭往來,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施工,一派繁忙景象。
“這里是電站的‘心臟’位置,未來4臺3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將在此‘安家’。”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項目生產副經理婁立廣指著廠房中央的位置介紹,“建成后,電站就如同一個巨型能量轉換器,讓每一滴從這里流過的水,搖身一變成為驅動發展的‘綠色動力’。”
這種“變身”的秘密,藏在電站獨特的運作邏輯里。該電站設有上、下兩座水庫,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水庫間的高度落差進行發電。在用電低谷時,利用電力系統的剩余電力將下水庫內的水抽到上水庫,從而將電能轉化為水的勢能進行儲存。而在用電高峰時,則會放水發電,以補充電力需求。“就像給電網裝了個巨型‘充電寶’,讓每一度電都用在刀刃上。”婁立廣的比喻生動又形象。
精心規劃的選址讓電站的“能量轉化”更具優勢:上水庫正常蓄水位755米,下水庫268米,兩座大壩最大壩高分別達105米和107米,巨大的落差賦予了水流強大的動能。這種設計不僅讓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120萬千瓦,更讓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了最大化。
按照規劃,石臺抽水蓄能電站將于2026年6月下閘蓄水,2027年10月首臺機組投產發電,2028年7月全部機組投產發電。屆時,這滴經歷了“勢能—電能—勢能”循環的水,將爆發出驚人的“生金”能量:電站建成后,將為安徽電網提供調峰、填谷、儲能、調頻、調相和緊急事故備用等功能,每年可吸納19.6億千瓦時低谷電量,提供14.7億千瓦時的高峰電能,節約35萬噸標準煤,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排放。
經濟價值的釋放同樣令人驚喜。電站建設期5年,預計累計繳納稅收3.5億元;項目投產后,年容量電費及發電收入約16億元,綜合稅收約1.2億元,相當于為石臺新增了一個穩定的“綠色財源”。
與此同時,電站緊鄰牯牛降、仙寓山兩大風景區,建成后形成的“高山出平湖”景觀,將為旅游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目前,石臺縣已啟動旅游規劃編制,計劃打通丁香鎮至仙寓鎮的線路,形成丁香鎮—抽水蓄能電站—仙寓山—牯牛降—縣城的旅游環線,讓這滴參與能量轉換的水,再添一份文旅價值。
水旅游:從碧浪清波到“文旅活水”的功能轉換
夏日的秋浦河沿岸,總能聽到此起彼伏的尖叫與歡笑。在石臺大峽谷漂流項目的起點,穿著救生衣的游客排起長隊,等待乘坐皮筏艇駛入重陽河的原生態河道。這段經科學改造的漂流路線,以高落差、多急彎著稱,皮筏艇在浪花中穿梭,既讓游客體驗到“速度與激情”,又能在青山環抱中感受清涼愜意。
“進入7月,我們迎來了漂流旺季,每天都是人流如織。”漂流項目負責人賈國發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指著停車場內密密麻麻的車輛笑道:“人太多了,周末單日接待量就有3000人左右。”
大量游客的涌入,像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了周邊產業的漣漪——沿岸農家樂的炊煙早早升起,民宿老板忙著在微信群里確認訂單,賣水槍、涼鞋的小攤前圍滿了大人小孩。
臨近中午,在怪潭漂流旁的一間農家樂里,老板娘張秀琴正往餐桌上端著農家一品鍋、小河魚鍋仔等農家美食。“以前開農家樂,一年到頭就盼著黃金周,現在不一樣了。”她翻開記賬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客人數量,“依托漂流項目,現在每天至少有100多位客人來吃飯,最多的時候坐滿30桌,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番。”
如今,這樣的農家樂和民宿如珍珠般散落在秋浦河沿岸。目前,石臺縣已建成4處親水民宿集群,開發涉水文旅商品64種。“水是石臺的魂,也是石臺的靈氣所在,我們做的就是把這份靈氣轉化為生產力。”石臺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瑩瑩說,當地以秋浦河為主脈,串珠成鏈構建全域水網,打造出一系列集生態觀光、文化體驗、戶外運動等于一體的水旅游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2024年,石臺縣涉水旅游收入突破36.5億元。
這份繁榮的前提,是對生態的敬畏。“所有涉水旅游項目,先過生態關。”陳瑩瑩介紹,“一方面,涉水旅游項目規劃均與生態保護規劃銜接,邀請水利、生態環境等部門參與涉水旅游項目評審,從源頭防控生態風險。另一方面,我們不斷完善環保設施,做好環保宣傳引導,倡導文明旅游,實現發展與保護雙贏。”
從瓶中富硒水到電站能量流,從漂流浪花到民宿炊煙,石臺的一滴水,在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平衡中,完成了從資源到財富的多維“生金”之旅。這趟旅程證明:綠水青山不是發展的束縛,而是最豐厚的資本——它能流淌出源源不斷的“生態財富”,讓一方水土真正實現“因水而美、因水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