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環境優美、生態豐富的“城市之肺”平天湖。 記者 吳駿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期間,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生態是池州最大的特色和優勢。近年來,池州牢記囑托、砥礪前進,奮力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對標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池州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創新為筆,在綠水青山間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答卷。
呵護一方好山好水
金秋時節,主城區濱江公園江岸碧波蕩漾,體育公園與小三線文化園、城市規劃館相映成趣,成為市民們休閑運動的理想樂園。然而曾經這里砂場、養殖場及各類違章建筑扎堆,環境臟亂不堪。針對這一現狀,我市投入巨資啟動了大規模的環境整治和復綠工作,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我市生態修復的一個典范。
生態環保工作是“國之大者”,保護好生態環境是池州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的應有之義。我市緊盯長江大保護、自然保護地、礦山、湖泊、大氣等重點領域,清單化、閉環式推動各類問題改徹底、改到位。升金湖、平天湖等湖泊和自然保護地曾經因過度捕撈、無序養殖等問題,生態環境一度受損,通過開展集中排查整治、禁捕禁釣以及魚類人工增殖放流等工作,濕地功能得到了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也迅速恢復。如今,“水上天路”頻頻出圈,“中國鶴湖”萬鳥翔集,成為城市的靚麗名片。
“山巒青翠、河流清澈、空氣清新,人居環境優美。”今天的池州,綠色已經是城市發展的最美底色,也是市民生活的幸福底色。但作為長三角重要生態屏障,池州對照黨中央及省委的工作要求,如何乘勢而上、加快補齊短板弱項?答案就是必須以最堅決的態度遏制增量、清除存量,堅持標本兼治,加快推動生態建設由外部約束向內生動力轉變。
在市入河排污口可視化管控平臺大屏前,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工作人員點開堯渡河入江閘口,清晰地看到排污口氨氮、溶解氧等數據。這個平臺通過大數據系統,將查、測、溯、治等功能集于一體,提升長江排污口整治效率。借助科技的力量,是我市提升生態環保工作質效的有力舉措,有效推動環保問題從傳統“被動應對、事后查處”向“主動防控、精準溯源”轉變。“我們將積極探索創新工作模式、完善監管手段,全面構建非現場監管新模式,實現執法效能提升與優化營商環境協同推進,大力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陳林忠表示。
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優化提升,要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從源頭上擰緊生態環保的“閥門”。東至經開區先后關停并轉了多家低效落后企業,同時嚴把項目準入關,將新引進項目限定為高端綠色環保項目,形成以華爾泰、天賜、廣信農化為龍頭的硝基、鋰電、聚酯三條新材料核心產業鏈。放眼全域,池州更是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大力發展以半導體、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全力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池州)經濟帶。“加快推動綠色發展、轉型發展,通過培育生態經濟、綠色動能來壯大經濟體量、優化產業結構,是池州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陳林忠表示,未來池州將通過改革創新來完善機制,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在發展生態產業、林業碳匯交易、濕地保護開發等方面努力探索,把好生態變成好經濟,用開發收益更好反哺生態保護。
推動綠色轉型升級
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多年來,傳統產業在池州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池州并沒有安于現狀,而是積極探尋創新升級新路徑,促進產業由原料向材料、再向高附加值產品不斷升級,走出了一條傳統產業由“原初重”走向“高新綠”的新路子。安徽九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鋅合金產業基地里,嶄新的設備整齊排列,處處呈現智能化的生產場景。作為一家傳統冶煉企業,通過技改升級,這里一改曾經低端落后形象,“用礦不見礦、用煤不見煤、運料不見料、生產不見塵”的景象在智慧環保監控平臺一目了然。公司負責人錢曉峰介紹,近年來,企業致力于技術創新和綠色升級,加大環保治理項目投入力度,推進“無廢工廠”建設。值得一提的是,憑借其在鋅冶煉和鉛冶煉行業的多項先進節水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97%以上,成功入選2024年全國水效領跑者企業名單。“未來,我們將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綠色轉型發展,持續深耕固廢協同處置與多金屬資源化利用領域,書寫好‘變廢為寶’文章。”錢曉峰說。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經濟運行中心主任汪濤表示,我市正努力擺脫傳統發展方式路徑依賴,大力實施“ 智改數轉網聯綠色”新型技改,“一企一策”推進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深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嚴格實施用能預算管理和能耗反向約束機制,對鋼鐵、水泥、有色、化工等重點行業實行節能降碳改造全覆蓋,努力推動傳統產業“舊貌換新顏”。
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未來池州還將積極參與構建碳足跡核算體系,創新開發“碳貸通”、綠色貿易風險補償基金、碳關稅履約險等綠色金融產品,爭創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同時,大力發展光伏、風電、抽水蓄能電站等可再生能源,聚焦“制儲輸用”全鏈條打造氫能產業集群,構建多能互補、安全可靠的現代能源體系。“我們將系統推進產業結構低碳化重構、能源體系清潔化替代、綠色貿易機制創新化突破,全面增強產業韌性和綠色競爭力。”汪濤表示。
探索生態價值轉化
這個夏天,石臺硒泉產品銷售火爆,安徽硒泰食品、氫硒康泉等公司都是滿負荷生產狀態。“石臺的水富含硒元素,深受長三角、華北等區域市場青睞。”安徽硒泰食品公司廠長汪邦林說。被譽為“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的石臺縣立足“富硒”“負氧”兩大特色資源優勢,聚力打造富硒產業,開發出硒茶、硒米、硒泉等八大富硒特色產業近100多個品種。如今的石臺,“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兩山”轉化碩果累累,先后獲評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
石臺的成功實踐是我市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一個縮影。池州生態資源稟賦得天獨厚,是生產優質農產品的天然寶地,已打造九華黃精、竹業、池州鱖魚、富硒農產品、食用菌和茶葉為代表的知名特產。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池州因地制宜,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方向,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目前,我市已成立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工作專班,制定了工作推進方案,形成上下聯動、部門協同工作格局。重點將通過扎實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全面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進一步摸清生態產品數量、質量等底數,推動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及結果應用,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并努力拓寬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
目前,池州成功入選首批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并且作為全省唯一地級市被省發展改革委推薦為國家試點候選城市,未來將在“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文旅”等方面持續深入探索,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化“ 1+3+6+N”提升行動,積極探索生態權益交易、生態品牌溢價等新路徑,加快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生態經濟集群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示范基地。“我們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作為踐行‘兩山’理論的重要抓手,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依托數字化平臺搭建生態產品交易體系,在富硒產業發展、以竹代塑、做活水經濟等優勢領域打造改革品牌,提升生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努力探索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池州樣本。”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劉榮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