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寶鎂輕合金有限公司俯瞰圖。 記者 吳駿 攝
五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彈指一瞬,但對于正跨越趕超、加速崛起的池州而言,卻是一段分量沉甸甸的奮斗征程。 “‘十四五’期間,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由‘十三五’末的853.1億元提升至2024年的1177.8億元,年均增長7.09%,增速居全省首位;人均GDP連續跨越7萬、8萬元臺階,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000余元,預計今年將再跨9萬元臺階;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各項貸款余額等年均增速均居全省前2位… … ”10月24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決勝‘十四五’奮進新征程”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一場),“曬”出了池州“十四五”的成績單,一組組亮眼數據勾勒出池州的發展躍升。 發展基礎更加夯實 經濟總量跨越千億,對池州而言是里程碑式的突破。這一突破的背后,是大項目引領大產業、大產業支撐大發展的堅實邏輯。 2021年12月28日,總投資148億元的安徽寶鎂輕合金項目正式開工,作為池州歷史上投資額最大的產業項目,它點燃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依托安徽寶鎂的龍頭優勢,青陽縣成功招引數十家上下游企業集聚,逐步形成從原鎂材料供應、鎂合金生產到鎂合金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布局,為池州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更是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十四五’以來,我們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堅持大抓項目、抓大項目,五年間開工50億元以上項目13個,為歷史最好時期。”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劉榮華介紹說,目前,池黃高鐵、池州電廠二期建成運營,九華山機場完成改擴建,合池高鐵、池州長江公鐵大橋、石臺抽水蓄能電站、寧樅高速、東鄱高速、長江池州段河道治理、花廟和貢溪2座中型水庫、池州二500千伏變電站、川氣東送二線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池州立體交通網、現代水網、新型電網基本構筑成型,發展的基礎愈發堅實。 項目攻堅突破的背后,是池州一以貫之的努力。為保障項目高效推進,我市創新建立“項目+專班+專員”機制,實現項目謀劃、落地、建設、投產全周期清單化、閉環式管理。“十四五”以來,在該機制推動下,池黃高鐵、池州電廠二期、長九神山水泥等34個10億元以上項目順利竣工投產,寶鎂輕合金、中建材新材料、池州長江公鐵大橋等69個10億元以上項目加快建設。 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池州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今年7月,安徽安芯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英寸車規級芯片及封裝生產線正式投產,標志著池州半導體產業邁入“車規級”新階段。 產業升級不止于規模擴張,更在于質效提升。如今,池州半導體產業實現從IC設計、晶圓制造、封測、設備到終端的全產業鏈貫通,入選全省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新材料產業加速崛起,即將成為全市首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商業航天產業乘勢而上,江南航天城正加快從布局向騰飛邁進……“十四五”前四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超20%,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從38.6%提升至46.5%,新興產業已成為池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在產業發展的同時,池州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生態優勢轉化為核心競爭力。“水上天路”的詩意、升金湖萬鳥翔集的奇觀、牯牛降“綠色自然博物館”的美譽,一張張生態名片擦亮了池州生態底色;特色文旅、農產品、竹制品等產業厚積薄發,獲批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以竹代塑”應用推廣基地試點,綠色生態產業正成長為全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發展動能更加強勁 改革開放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這五年,池州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堅持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以開放的姿態拓展發展空間,讓全市發展活力持續迸發。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竹制品深加工和出口銷售的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安徽鴻葉集團主導制定了全球首個“以竹代塑”類《竹飲用吸管》ISO標準,產品遠銷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今,企業無需主動申報,政策獎補資金便能自動到賬,這一“政策免申”的便利背后,是池州以數字化改革創新政務服務的不懈探索。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五免之城”建設,通過“證明免交、證照免帶、辦事免跑、政策免申、輕微免罰”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持續提升政務服務規范化、便利化水平。 五年來,池州加快自主特色改革突破,河湖長制、綜合醫改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建設‘五免之城’,打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入選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池”久滿意營商環境品牌越擦越亮;開發區、平天湖風景區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池州高新區入圍全國省級開發區百強……一系列改革“組合拳”精準發力,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與社會創造力。 改革向深而行,開放的腳步也更加堅定。依托安徽中韓(池州)國際合作半導體產業園,安徽晟華光學科技有限公司引進日韓先進設備與專家團隊,實現液晶面板中小尺寸光學膜研發突破;安徽文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加中日韓工商峰會等國際展會,成功打開了國際市場……五年來,池州建強用好皖江江南保稅物流中心(B型)、安徽中韓(池州)國際合作半導體產業園、池州港等開放平臺,進出口總額較“十三五”末實現翻番,對外開放度從8.4%提升至2024年的12.9%,城市發展加快由區域小格局轉向開放大舞臺。 2023年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池州科創中心在上海松江正式成立,聚焦半導體、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打造池州在滬的研發創新、產業孵化、招才引智和開放交流中心。長三角一體化,是池州發展的最大機遇。“十四五”以來,池州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加速嵌入長三角產業鏈、創新鏈。五年來,全市累計引進滬蘇浙億元以上項目800個,實際到位資金超2000億元,上海松江科創“飛地”成為對接融入上海“五個中心”的重要窗口,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創新動能也在這五年里加速集聚。池州創成省級創新型城市,科技創新指數由“十三五”末的全省第13位躍升至第8位,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實現翻番,“小巨人”企業數量成倍增長。 發展成果更可感可及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人民群眾共享成果。“十四五”以來,池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每年將80%以上的財政支出用于民生,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見效,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就業關系千家萬戶,是最基本的民生。在池州市零工大市場,這里全天候免費開放,劃分出綜合服務區、對接洽談區、休息等候區等功能區域,為不同需求的求職者提供“一站式”服務,無論是想打零工補貼家用的靈活就業者,還是尋求穩定全職崗位的求職者,都能在這里享受求職登記、政策咨詢、勞動維權、職業培訓等精準服務,讓就業服務“ 不打烊”。 崗位供需精準對接是就業的基礎,而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則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關鍵。池州將職業技能培訓作為賦能人才成長、拓寬創業就業渠道的重要抓手,助力勞動者“技”贏未來。青年創業者左菲便是政策紅利的受益者之一,她通過人社部門組織的培訓掌握電商直播技能后,創立了有余糧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并注冊“陵陽古鎮”品牌,產品涵蓋大米、菜籽油、鍋巴等多個品類,不僅打通本地農產品銷售新路徑,更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增收。 把就業這件民生大事辦實辦好,是池州奮力答好“民生考卷”的一個生動縮影。這五年,池州滾動實施省市民生工程超200項,主城區2000年前建成的小區全部完成改造,教育、醫療、托育、養老等民生指標如期甚至超額完成;“三公里”就業圈實現城市社區全覆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5%、超過經濟增長速度;城鄉收入比降至1.9:1、位居全省第4位;15分鐘便民服務圈不斷擴圍升級,讓“生活圈”真正成為百姓的“幸福圈”。 與此同時,城市品質與安全底色同步提升。“十四五”期間,池州成功創成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氣候宜居城市,實現全國雙擁模范城“六連冠”;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等形勢保持穩定,人民群眾安全感穩居全省前列。 砥礪奮進“十四五”,池州交出的精彩答卷,不限于此,也絕不止步于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池州將繼續錨定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戰略定位,攻堅克難、奮勇爭先,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池州篇章。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主辦單位: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單位:池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
皖ICP備2022012329號-1 網站標識碼:3417000002
皖公網安備 34170002000042號 本站支持IPV6訪問